在湖南卫视2016中秋之夜这档晚会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传统技艺,这个技艺和中秋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它就是饼印。
那么到底什么是饼印呢?
月饼模,广州人称饼印。没有饼印就没有广式月饼。
清代以来,许多工艺品制作销售集中在今大新路、天成路、人民南路、象牙街一带,饼印铺自然非常兴旺。余同号在同治年间就在这里开张了,可谓百年老铺。从那时延续下来,手刻木制饼模的工作就一直没停过。延续到余兆基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
上世纪中,木饼模还是黄金时代,中秋月饼模为大宗;还有色饼,如杏仁饼、佛公饼、老婆饼、盲公饼、鸡仔饼、猪仔饼、金钱饼、炒米饼等等,形状各异、规格不一。
上世纪80年代手工木饼印制作迅速衰落下去。到上世纪90年代,只剩下4家在支撑了。而去年还在状元坊有一间小工场的老师傅,今年已不见影踪。广州最后的饼印铺,只有余师傅一家了。 [!----]
广东俗语“一个饼印”意味着两个人有共同特点(长相 性格等),都是一个饼印“印”出来的。
佛山饼印手艺恐失传 传承人称赚太少不如做保安
雕完最后一行落款,一幅“五福临门”木雕出炉了。昨日,记者在禅城体育三街杨海成家中抢先一睹这幅专为春节而创作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采用的是凹凸雕相合的方法,为杨师傅所独创。但是,苦于后继乏人,杨师傅感叹,“花个多月去雕一幅作品,所赚无几,真不如做一名保安”。
用20天雕刻出五“福”
杨师傅从家具厂买回40厘米×40厘米的泰国柚木板,先在四个角落各雕出一只凸形福鼠,形成对称,再在中间雕出一个凹形“福”字,寓意“五福临门”。“这是自己想的创意,精雕细琢,为过年取一个好意头。”杨师傅说,整个作品创作花费近20天时间,用机械是做不到的。
杨师傅是佛山饼印传承人,此次作品采用的雕刻手法正是在饼印的基础上进行升级。“饼印是用凹雕技术,比较单一。要将它变成艺术品,就要结合凸雕,这才能提高工艺价值。”
杨师傅曾跟掌握凹雕和凸雕技术的师傅学习过,创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他还用该手法雕刻了一幅“双龙争珠”,正等待上色。该作品长达163厘米,宽48厘米,是杨师傅迄今为止创作的最大的一幅凹凸雕作品。 [!----]
担忧佛山饼印技术失传
佛山木刻饼印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饼印渐渐被淘汰,杨海成曾做过半年的保安。2011年,佛山木刻饼印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师傅是市级传承人。杨师傅从17岁就开始学习木刻,家里有六大块雕刻着200多种饼印的木板,被他藏于床底。木板上刻有佛公饼、动物饼、糖环、寿饼等饼印,几乎囊括了岭南一带所有的传统饼食。杨师傅说:“这些饼印的图案、尺寸、斤两,创作时我都能背出来,不用参照书籍。”
然而,由于创作一幅作品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无人愿意学,目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我曾经在禅城带过10多个徒弟,但他们都是一知半解,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雕刻,得不到真传。”杨师傅说,徒弟里学习最长的也就是3年多,由于不能以此养家糊口,最后还是走了。“近年改进饼印技术,加入凸雕技术,也是为了提高作品的经济价值,揾食艰难!”杨师傅说,拼数量比不过机械,只能在手工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
“凹凸雕一起创作,珠三角已经很少有人在做了。我近年坚持钻研,就是要告诉外界,佛山目前还有人在做这门手艺!”杨师傅今年已经60岁,还有5个月左右就要退休了。要不是老朋友盛情邀请创作,杨师傅才懒得花费心思去雕刻,“花个多月去雕一幅作品,扣去材料成本费,所赚无几,真的不如做一名保安”。
杨师傅担忧地说:“退休后,佛山饼印恐怕就要失传了,希望这门传统技术能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