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彬彬有理
我还爱他,虽然他打了我两年
这是一封彬果的来信求助,她详细说了自己如何被打,却在最后问我“我爱他,我有点想复婚,但是又不想陷入我前夫的暴力中。我该何去何从?如果复婚的话如何改变我前夫有暴力倾向的状态?”
26岁的她,刚失业,被打到额头缝五针,历尽千辛万苦逼老公和她离婚,离婚后一个礼拜就想复合。先看看她的来信,我们再看看这种迫害的关系中问题出在哪。
我和前夫是初中同学,初中时就追过我,我俩12年开始交往,14年结婚,一个礼拜前离异。结婚的两年中我们经常吵架,他脾气异常暴躁,脾气控制能力极差,我俩吵架时他经常打我,随手拿起东西就朝我扔过来了。每次动手打了我都把责任推到我身上,说要不是我和他吵他也不会打我。中间我也说过几次离婚,因为实在是觉得日子过得艰难。最后一次吵架,他随手扔过来一个瓶子砸到我的额头,流了好多血,缝了五针,我下定决心离婚,他其实不想离,但是我就每天逼着他去办理离婚手续,最后终于领了离婚证。后来我婆婆和我说想让我俩复婚,说他儿子心里有我,就是感觉这两年多了一直没有孩子所以他把怨气都撒我身上(中间我自然流产了一个),但是因为我逼着他离婚他现在很生气。现在前男友知道我离婚了,又开始追求我,但是我脑袋里一直想的是我的前夫,我爱他,我有点想复婚,但是又不想陷入我前夫的暴力中。我该何去何从?如果复婚的话如何改变我前夫有暴力倾向的状态?
为什么家暴受害者离不开施暴者?这不是孤例,而是在无数实际案例中反复出现的现象。
家暴的真面目是权力和控制
之所以挑了这位彬果的求助,是因为这是我们都有可能会踏进去的坑。当我们不幸选错了伴侣,进入一段暴力的关系中时,我们都有可能被无力感控制,成为暴力的傀儡。
以求助彬果的故事为例,当一个人进入了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生命阶段,离婚、失业,从情感和经济两方面都失去了支持。过去的婚姻虽然痛苦,但至少是熟悉的,熟悉能带来安全感,哪怕是充满家暴的婚姻。人们知道最差不过是被打,而离婚后的陌生生活因为不确定而生出巨大的恐惧。挨打很糟糕,但恐惧更糟糕。追求安全感是存在于我们基因中的需求,当丧失安全感的恐惧大于挨打的恐惧时,人会倾向于回到熟悉而痛苦的关系中。这是一种应激情绪,虽然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从前的关系不健康。
美国某大学法学院家庭暴力研讨班中提出过一个观点——“权力和控制,是家庭暴力的核心。而暴力,是外围的表象。”
施暴者是控制的一方,他们不仅控制配偶的身体,也控制配偶的心灵和情感。他们主导这整个关系。由于“控制”永远是在最中心的一层,所以那些配偶,越来越会发觉自己深陷其中,无法逃离。
控制
这个案例中婆婆的言论非常具有典型性,“他儿子心里有我,就是感觉这两年多了一直没有孩子所以他把怨气都撒我身上(中间我自然流产了一个),但是因为我逼着他离婚他现在很生气”。听起来这是一个因果逻辑很严谨的推理,但“心情不好”没有任何原因以暴力形式发泄。无论因为任何原因引起,家暴都是犯罪。何况哪怕这句话从逻辑上就说不通,婆婆的逻辑是“因为你没有生孩子,所以家暴是有理由的,你应该承受家暴”“因为你没有给我家生孩子,所以挨打事出有因,他打你是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的”。婆婆巧妙得用一个诡辩的逻辑将受害者强行按进过错方的角色——我儿子打人不对,但还不都是因为你不对。
千万别相信老公和婆婆这种言论,这是继身体伤害后的第二次精神迫害。
如果你的爱人出现这些端倪,你就该注意了
有暴力倾向的人无论和谁在一起,总会有一天露出暴戾的本性,从最初关系中露出的控制、恐吓的端倪,来识别这个男人是否有暴力潜质才能防止自己开启一段可怕的关系。
1。恐吓、威胁
这种家暴方式不局限于言语的威胁,还包括通过眼神、动作、手势威胁受害者,用砸东西、毁坏受害者的物品、伤害宠物、展示武器等方式让受害者感到恐惧。这些行为的目的就是制造恐惧。这一般是家庭暴力开始的预兆和初级阶段。
2。精神虐待
这种暴力的形式关键是让不断告诉受害者她没有任何价值,除了这个家以外没有人会容忍她。施暴者会告诉她被打是她自己的错,通过骂脏话和羞辱她来降低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告诉她她别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如果没有他照顾她养她别人都看不起她,她在这个社会中也根本活不下去。
当一个你曾经深爱并非常信任的人开始不断告诉你这些都是你的错的时候,受害者很难把自己抽离出来问一句“他说的是真的吗?” ,也很难不陷入自责自怨自我贬低的过程中,以为只要自己做的很好一些,就可以得到施暴者的赞赏,而被羞辱责备只是因为她做得还不够好。
3。孤立
家庭暴力中很常见的一个模式是,受害者很少和亲人、朋友或同事(如果她们还有工作的话)联系,更不会向别人寻求帮助。孤立典型的开始就是他表现得占有欲很强,不喜欢受害者与任何人联系。这一暴力形式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施暴者常用吃醋(jealousy)来正当化他的行为。从一开始不喜欢她与陌生男人说话,发展到不喜欢她和朋友们出去玩,最后发展到甚至不准她与她的父母亲人说太多。受害者开始时还会认为这是因为他太爱她所致,直到深陷暴力时才意识到,她被孤立是斩断了她向外界求助的最后一道绳索。
4。对暴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要是你不惹我的话,我怎么会打你?”“我只是轻轻碰了你一下,有必要这么大惊小怪吗?”“我根本没有打你,你只是自己摔伤了,不要乱说话。”
这种暴力形式有两大后果,一是让受害者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大惊小怪;二是被指责的受害者以为只要自己做得更好,自己的伴侣就不会生气了。
5。让你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让你觉得是你做得不够好,才导致了他的愤怒失控,你才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让受害者还承担罪名。
6。利用孩子
受害者很多时候不离开或者离不开都是因为考虑孩子。当家庭中男性在经济上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时,他的“你离开我,我就让你再也见不到孩子”的威胁是很有分量的。
7。使用男性特权
施暴者会表现得好像自己是主人,而受害人是他的仆人,并且用“我是男人,而你是女人,所以你就应该XXX”来正当化他的行为。其实反过来亦然,特别是在精神暴力和情感虐待上,女性有时也会说:“我是女人,而你是男人,所以你就应该无条件让着我”,更严重一些可能会说“你XX样还是不是男人?”
8。通过经济不平等来进行的虐待
先告诉她“我以后会一直养着你,你就不要去工作了”,并让她为了想要钱而求他,以降低她的自尊心,并让她觉得自己离不开他。很多时候,家暴和贫穷是互为恶性循环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当受害者本来就因为文化水平限制而只能做最基础的工作时,因为家暴而没法去上班 - 没去上班而被开除 - 被开除后更加没法离开遭受暴力的环境,就这样不断地恶化循环下去。
9。威胁和强迫
施暴者在精神虐待时,至少还给虐待裹上了一层糖衣,但这时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比如说通过威胁伤害她的家人和孩子来迫使她放弃离婚。
与男友吵架,每个人都会遇到,哪些冲突中的表现有控制、恐吓的成分,哪些只是纯粹的情绪发泄,其中有着细微但具有决定性的区别。如果亲密关系中的冲突让你害怕,或者你的爱人已经有让你感觉不舒服的特质出现,不要独自面对,请寻求帮助,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