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孩子
在下班的地铁上刷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部分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点进去一看,排名最高的答案是一位妈妈写的。她有一儿一女,在儿子学游泳时,她告诉教练,开心就好,学不学得会都没有关系。
结果玩了两天后,第三天儿子在教练的高压教学下学会了游泳,并且非常高兴和自豪。她明显感到与纯粹玩乐相比,儿子更喜欢这种“征服困难获得前行的成就感”。
反观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与儿子完全不同。女儿“在偷懒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哥哥亲亲抱抱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上体操课单杠做的不好老师说那就去玩平衡木不用继续练习时,她也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相应地,在教育上,她和先生会告诉儿子做每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足够有效,足够努力”。但对女儿则降低期待值,开心就好。
最后作者总结说:
“不论我们是否接受孩子平庸,都要遵循孩子自己的内心选择,你去助力他成功,需要他自己有这样的内驱和成就感。你去接受她的平凡,也是她自己就安于这样的状态,喜欢这样的舒服感。”
有些评论怀疑作者夫妇是否重男轻女,作者也做了解释,与男女无关,只是希望顺应孩子的天性。
刚读完时觉得她的观点很不错,每个人的成就动机的确是不一样的,成就动机高的人就去追求卓越的人生,成就动机低的人就呆在舒适区,安于现状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父母要尊重并接受。心理学里经常讲要接纳孩子,是不是“接纳孩子成就动机不高”这一项也应包含在内?
带着这个问题回家重读《发展心理学》,结果发现:还真不是这样。
为什么?
书中指出,孩子成就动机的高低,并非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受家庭、同伴和文化的影响,后天发展出来的,其中家庭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发展影响巨大。换句话说,一个儿童的成就动机高低,并不是取决于他自己,而取决于父母怎么教养他。
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别再纠结“孩子成就动机比较低,以后大概就是个普通人”这样的想法了,你可以有很大的干预和提升空间。
具体来说,除了在生命早期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为其提供丰富的智力刺激,比如书、玩具、学习设施这些之外,书中提到,可以增强儿童成就欲望的育儿方式是:
在孩子遇到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父母应适度地给孩子充当“脚手架”,帮助其设定一个较高的标准、给予指导、对过程进行监督、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好,尽可能确保其独立完成任务,并对孩子的成绩及时进行表扬,这样的孩子在成就环境下最为适应,动机最强。
结合文章开头的故事来看,作者对儿子的教育方式,恰好在持续增加孩子的成就动机。但在对待女儿时,也许他们的本意是希望孩子更轻松快乐,可是这种“顺其自然”与成就训练的原则背道而驰:要为孩子设置高标准并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好,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相信自己有面对挑战的能力,并从中发现方法与乐趣,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早早地在孩子三五岁时就考虑她或许就喜欢轻松的活着,没出息就没出息吧,可能这并不是真正的接纳,而是一种不相信:不相信她具备和“高成就动机哥哥”一样的发展潜能和意愿。
这样所传达出的低期待,也许会导致孩子真的滑向另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