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恭亲王奕訢是怎么死的 他死后的陵墓是在什么地方

历史
阅读:
2023-05-26 15:10:02

  奕訢是道光帝的儿子,与咸丰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被封为“恭亲王”之后,成为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可以说他的一生对清朝立下了赫赫功绩,说他是满清朝廷的中流砥柱也丝毫不为过,因此在他死后倍享荣光,进入了清朝太庙。

 

  公元1833年,也就是道光十三年,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生下了奕訢。奕訢自小就聪明非常,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上书房读书。虽然年龄幼小,但却聪明好学,因此他幼时的老师卓秉恬、贾桢对其都极为夸赞。皇家的孩子虽然锦衣玉食,但却也比平民家的孩子承担的更多。
 


 

  进入上书房之后,虽然奕訢年龄很小,但同样学习很多的知识,包括: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儒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奕訢小的时候与他的四皇兄奕詝很要好,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所以被道光帝交给奕訢的母亲静妃抚养,在这段时间里两位皇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情谊。

 

  道光帝后期,两位皇子都已经长大了,道光帝也开始选择王储了。立储时,道光帝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间犹豫不决。后来终于在道光二十六年下定决心由皇四子继位,写下遗诏,并于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园寝内为恭王之母静贵妃修墓,亲令静贵妃死后必须葬于妃园寝,不得更改,变相暗示恭王争储失败。

 

  也许是从小就与咸丰帝往来,所以奕訢并没有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公元1848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八年,奕訢奉道光帝命,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虽然道光帝给奕訢指的福晋,是名门之后,但这并不是道光帝属意奕訢为皇的前奏。奕訢娶妻,是在道光帝立下遗诏之后,应该是道光帝给恭亲王的补偿。

[!----]

  毕竟奕訢所娶之女,并不是桂良家尊贵的嫡女,而只是一个侧室所生的庶女。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道光帝去世之后,咸丰帝继位。咸丰与奕訢自小关系就很好,因此他上位之后,很是重视奕訢。

 

  公元1853年到公元1855年,咸丰朝前期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可惜的是,在咸丰朝后期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了咸丰帝与奕訢离心。这件事情,就是册立奕訢的母亲为太后。奕訢的母亲是道光帝时期的静贵妃,虽然已经做到了贵妃的位置,而且中宫空虚,但道光帝因为太过怀念咸丰帝的生母,因此再没有立皇后的打算。

 

  所以虽然静贵妃在道光帝后期,掌管六宫,权势堪比皇后,但却始终没有证明。而在咸丰朝登基之后,奕訢之母病重,临死之前就想谋求一个太后之位。但咸丰帝却始终因为道光帝以及自己的生母的原因没有答应,之所以有如今的孝静成皇后,全是因为奕訢抓住咸丰帝话语中的漏洞,再利用自己在军机处的权利所得。

 

  出了这么一件事情,咸丰帝便开始对奕訢百般猜忌,罢了以他为首的军机处之人,在咸丰帝时期再没有重用过他。公元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去世,奕訢与慈禧太后一起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此后直到1884年,奕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

 

  后来中法战争爆发,清朝惨败,奕訢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这期间一直都闲置在家,远离权利中心,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不问世事。十年后,当政的皇帝突然想到三朝重臣的奕訢,再次启用了他,可这时的他已经年老体弱,最重要的是他早已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恭亲王了。所以此次出山的他碌碌无为,没有再在朝政中起过什么作用。

[!----]

  在年老出山的奕訢碌碌无为了三年,第四年就一病不起,然后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年轻时意气风发,壮年时世故圆滑,老年时碌碌无为。他是为清朝末年的危途进行尝试开创的先锋,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带给当时中国的影响已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了。

 

  其中最典型的影响莫过于他领导了洋务运动,虽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启用了贪官污吏,但是在他开展工业运动的前提下,影响了詹天佑等第一批中国有特殊才能的人,开启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后来有人认为如果奕訢代替他哥哥成为皇帝的话,或许中国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凄惨了。

 

  但是如果只是如果,就算是真的,在清朝那已经走下坡路的时代,无论是谁,只是改良而不是改革的话其实都无法避免最后衰败的结局的。毕竟新中国还是只有改头换面的道路才能开启全新的有出路有希望的未来。此后直到他去世,都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

 

  公元1898年,奕訢一病不起,终于在他六十六岁的时候病逝。谥号“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恭亲王的墓地在昌平崔村的麻峪,是恭亲王赋闲时亲自选定的陵址,当地百姓至今还俗称为“六爷坟地”,小村背倚元宝山。

 

  以恭亲王的地位,当初建陵,规模应该不小。据记载,恭亲王陵寝依例修建了碑亭、享殿等建筑,还有一座三丈多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间,颇为壮观。不过晚清风雨飘摇,一朝覆亡;民初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坟墓几次被盗掘,很快衰颓破败了。新中国成立后,初期无力保护此类文物,以后为修十三陵水库,需要大量石料,故而就地取材,恭亲王陵寝逐渐凋敝。

 

  麻峪村现在还有两个大坑,已为树丛杂草所遮掩,即是恭亲王的坟墓,早已挖掘一空。但村前的田地里,还突兀地矗立着那座淡灰色的石牌坊。正中镌刻“履祥锡祜”四字。左右刻上下联,字体规整秀逸,没有落款,应为恭亲王自书。仅剩的这座石牌坊,传说也曾计划迁移,来了四辆大吊车同时起吊,竟抬不动,因而留了下来,成了坟地的残存。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