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在公元266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朝,随后他灭亡东吴,成功统一天下。但是开国几十年,晋朝没有与民休息,也没有实行什么振兴国家的政策,反而是先后经历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最后被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灭亡。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司马懿及其儿子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挫败政敌的反抗,扫清了障碍,到265年,司马师的儿子司马炎称帝,终于取代了曹魏。
司马炎即位之初,能够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发布诏书:表示“永惟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所谓“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本意是无所作为,但是运用到治国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
主要是对人民少干扰,轻徭薄赋,不大兴土木,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历史证明,国家在社会动荡之后实行这样的政策,会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实行了清静无为的政策。同年,司马炎又在诏书中提出治国五条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正身”,就是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好作用。“勤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难的那些人。“敦本息末”,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敦本息末”就是要重农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繁琐、复杂。
[!----]
为使诏书的精神落实到实处,司马炎带头遵守执行。他严禁奢侈,有一年司马炎患病初愈,一些大臣带礼物前来祝贺,司马炎予以禁止。有一太医向司马炎献上一件雉头裘,精美无比,司马炎不但没有接受,反而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当众焚烧于殿前。并下令:朝廷内外再有人敢这样做一定以罪论之。
司马炎这样做,不排除作秀之嫌,但是对社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好作用。司马炎在位期间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发动灭东吴的战争,实现了天下归一,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灭东吴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晋是魏晋南北朝近400年历史中唯一的一次全国统一。
国家的统一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汇集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西晋在280年统一中国后,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国家统一后,迫切需要恢复经济秩序,发展生产,晋武帝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然而,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晋武帝司马炎在历史上也是因为好色、过度纵欲出名的。当然,司马炎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放纵自己。
前期国家尚未稳定,所以还是兢兢业业。到了西晋灭掉吴之后开始,司马炎不断在各地挑选美女来充盈自己的后宫。再加上原来自身的后宫人数,司马炎的嫔妃一度超过万人。而宫中的宫女数量,更是创下了历史之最。后宫妃嫔众多,每日该宠幸谁就是个大问题了。
于是,这个纵欲过度的帝王发明了“羊车望幸”的方法来决定该宠幸谁。因为终于过度,司马炎的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更是无心朝政。而其他的王公贵族们,看着司马炎这样,也争相效仿,整个西晋瞬间陷入了肉欲横流的境地。再一个,西晋初年,吸取汉朝外戚干政的教训,所以对外戚很是防范。
但是司马炎在晚年的时候,皇后贾南风的父亲杨骏,杨骏的弟弟杨珧、杨济不断得到重用,一度成为西晋的权臣。司马炎死后,杨骏独揽大权,但是此时贾南风也有了力量和杨骏抗衡,最后,权倾朝野的杨骏死在了贾南风的手上。此后,贾南风开始把持朝中政权,先后杀死司马亮、卫瓘、皇太后杨氏还有太子。
[!----]
贾南风滥杀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西晋皇室的内乱,西晋朝廷开始动荡不安。纵观西晋的灭亡,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司马炎称帝之后,西晋公存在了51年,这短短半个世纪之间,西晋的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未得到繁荣发展。可见,西晋的大战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犹如九牛一毛。
司马炎晚年的时候,开始大量分封同室宗亲为王。这样的做法,主要是吸取了曹魏时期没有分封亲王,所以自己才能轻而易举的取代曹魏政权的教训。所以,这一番分封下来,司马亮、司马伦、司马玮等人在西晋朝中也变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最后因为争权夺利,这些亲王们相互厮杀,最后使得西晋王朝陷入一片内乱,八王之乱结束后,西晋王朝元气大伤,给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可趁之机。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断地发生。 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其中李特之子李雄还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304年(永兴元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
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石勒出身羯族,居上党武乡。曾被卖为家奴。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起义。 311年四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
六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八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