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佐曹操征伐天下的一众谋士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这些谋士当中,除了郭嘉早死,其他人均有机会在曹操的身边百花齐放,而荀彧或许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个。提到荀彧就不能不提到荀攸,荀攸与荀彧是从叔侄关系。同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是他们的政治观点却并不相同。
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彧、钟繇三颍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的曹魏开国三大肱股。其中荀彧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全尽萧何之能,并多有战略性建议;钟繇任司隶校尉亦长达十余年,督关中古二都,确保曹操身后平安,后又为大理、相国。
荀攸则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期间除了参与军事谋议,还负责军中典选举、刑狱及监军的任务,其功和能虽不及荀彧,但绝对是要高于钟繇、程郭,有曹操评价二荀言:“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于是有了荀令君、荀军师一说,荀攸也为尚书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二荀令君便成了时人的一段佳话。由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和右军师毛玠组成的军师团体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务。
于是在魏国建立后此军师团体顺利过渡为魏尚书台,荀、凉、毛分任尚书台最重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三职,组成魏初的政府机构总理内阁,镇抚新都。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彧和荀攸重逢在曹操帐下,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军师,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钟繇”。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军师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动下领导群臣上表劝进曹操尊魏公、加九锡。而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荀彧死,死因估计与此事有关。同年七月,魏国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的官职,荀攸受封首任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书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孙权的路上,时年五十八岁。荀彧则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那么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做魏王?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荀彧帮助曹操是因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荀彧反对曹操是因为曹操乃乱世之枭雄,因为荀彧忠于汉室。前期,曹操羽翼未丰,还不能篡权,而是为朝廷更为自己翦灭八方诸侯。
在荀彧看来,曹操所做的即是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但他也竭力为曹操出谋划策。后期,曹操统一北方,野心随着实力的提升水涨船高,自封为王,则是其篡权的开始,曹操所做的则是他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极力反对曹操凌驾于天子之上。
荀彧是要把东汉王朝重新恢复起来,那么要恢复东汉王朝为什么要去投奔曹操呢?因为荀彧认为要打鬼必须借助钟馗,现在鬼太多了,只有钟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钟馗,他想的是曹操把这个鬼打了以后,打完了以后这个东汉王朝恢复起来,交给汉皇帝——或者是汉献帝,或者是汉献帝的继承人——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钟馗在打鬼的过程中自己变鬼了。
[!----]
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没有想到曹操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他没有想到曹操最后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认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汉了。所以他只好痛苦的离开了曹操。至于是郁闷死的还是自杀死的,还是被曹操逼死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两个在政治上已经分道扬镳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呢?就因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们的理想发生了冲突。荀彧的理想是恢复东汉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个不同于东汉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统一中国这是一样的,问题是统一了以后走什么路?
荀彧是想走东汉老路,而曹操是想走一条新路,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所以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冲突。曹操与荀彧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理想冲突,因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业,而荀彧则一直以恢复汉室为己任。既然如此,两个最终分道扬镳则不可避免。
但是不管怎么说,荀彧在曹操宰执天下的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唯一能与之相比的也许就是前期的郭嘉。郭嘉在刚投靠曹操时,曹操曾高兴地感慨:“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离开了郭嘉,曹操的霸业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地盘缩水。由此,后人认为,郭嘉是曹操最为依赖的谋士,甚至是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真的那么厉害?曹操对他真的很依赖吗?
199年,经过不断的征战,袁绍和曹操都扩充了地盘。两者地盘相接,自然避免不了交锋。然而,当时的曹操,虽说拥有了兖州等地,但不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条件,都完全处于下风,这让曹操特别烦恼。也就是在此时,郭嘉适时抛出了“十胜十败”论。
[!----]
详细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优劣,比如礼节的优劣、身份的差别、治军的差别、性格的不同、处事的不同、奢俭的不同等,从而指出,曹操在这些方面是胜过袁绍的,因此可以有充分的信心与之对抗。这一理论极大地鼓舞了曹操的斗志。这一点是郭嘉的睿智所在。
然而,仔细阅读史书就会发现,在他之前,曹操的另一谋士荀彧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即“四胜论”。荀彧从曹袁二人的性情、用人差别、遇事反应、双方军纪等角度入手,对比二人的优劣,同样提出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可能。郭嘉与荀彧的主要观点可以说不谋而合。
在这里,曹操固然认可了郭嘉的建议,但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荀彧“四胜论”的因素呢?200年,曹操与袁绍屯兵对抗于官渡,在这节骨眼上,曹操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即江东的孙策将乘机出兵偷袭许都。听到这消息时,曹营里不少人慌了,纷纷建议曹操赶紧退兵回防。
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却提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见解:曹操根本没必要撤兵去回防许都,原因就是孙策来不了。郭嘉说,孙策为人狂妄轻率,而且还疏于防备,像他这样的人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事实上却和孤家寡人一样,此人不久必然死于刺客之手。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孙策果然被仇家的刺客用毒箭射中身亡。
郭嘉是凭借什么预料到孙策下场的,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好妄测,不过曹操听了郭嘉的话后,没有回防许都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后来在曹操一鼓作气取得官渡的大胜后,人们对郭嘉再次大加赞叹,尤其对他的“神机妙算”惊叹不已。然而,说到底,这依然不是郭嘉一个人的功劳。
在是否回防的问题上,曹操其实是提前写信问过镇守后方的荀彧的。荀彧坚决反对曹操退兵,理由很简单:两军对垒,曹操本来就处于弱势,一旦主动退兵,士气就会立马低落,这样一来,只要袁绍乘机追击,曹操必败无疑。显然,荀彧的这番分析,比郭嘉那番尚不知能否实现的预言,听起来更具有说服力。
所以,曹操不回防许都,以至于后来取得官渡之战的大胜,恐怕荀彧的功劳更大。至于郭嘉的预言,所起的作用,充其量也只是安定人心。而等到孙策真的被刺客干掉时,众人才回过神来,对郭嘉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