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三世皇帝子婴是怎么死的 竟然被项羽残忍杀害

历史
阅读:
2023-05-22 15:10:0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他曾幻想自己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永垂不朽,但是谁也想不到,在他时死后仅仅几十年,大秦的帝国美梦就破裂了。秦王子婴,秦王朝的末世皇帝,秦灭错不在他,但是他却承受了最为悲惨的命运。

 

  回顾历史,公元前210年7月2日,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死于沙丘。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让秦二世胡亥即位。胡亥宠信赵高,赐死扶苏,诛杀多位旧臣,包括蒙恬、李斯等人。当秦二世准备加害蒙恬时,子婴曾劝阻说:“赵王迁杀死李牧而任用颜聚,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任用后胜,结果都使国家灭亡。
 


 

  蒙氏,是秦国的大臣、谋士啊!而陛下您想一时就把他们杀掉,臣私下认为不妥。诛杀忠臣而举用没有德行的人,是使朝廷内群臣互不信任,而使在外的将士们意志丧失,此乃亡国之举啊!”秦二世不听,杀了蒙氏兄弟,自毁长城。秦二世胡亥在位三年,被赵高所杀。赵高欲自立为王,但发现群臣并不支持,于是迎立秦始皇的长孙子婴即皇位。

 

  公元前206年9月,赵高令子婴实行斋戒,要到宗庙行礼,接受传国的玉玺。经过了五天,子婴与他两个儿子及宦官韩谈商议说:“丞相赵高杀了秦二世,害怕群臣诛杀他,便假作行德义而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竟与楚国约定,消灭我宗族后瓜分土地在关中称王。”

 

  “现在要我斋戒,到宗庙敬祀祖先,这是想趁机在宗庙中杀死我。我推托有病不能去,丞相一定会亲自来到这里,我们就杀了他。”参拜宗庙时辰已到,赵高几次派人来请,子婴却迟迟不动身,无奈,他亲自来到斋宫,子婴的心腹宦官韩谈挥剑杀死赵高。接着,子婴下令:诛灭赵高三族。

[!----]

  刘邦义军最先进入关中,子婴遂派将领率兵至峣关抵御,刘邦依张良之计,带军绕过峣关,越过蒉山,在蓝田一带两度大败秦军。公元前206年10月,进入武关,到达灞上后派人劝子婴投降。子婴遂与妻子用绳自缚,坐上由白马拉的白车,身着死者葬礼所穿的白衣,并携带皇帝御用的玉玺和兵符,到刘邦军前投降。

 

  樊哙主张诛杀子婴。但刘邦不许。他认为,楚怀王命我西征,是看中我心存仁慈,何况秦王已经投降,杀之不祥。乃饶子婴不死,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子婴一行随楚差到达项羽大营,只见甲士阵列,金戈耀日,阴气森森。项羽跃马上前直视子婴,只见其素练缠头,缟衣委地,三绳系身,口含钦表。

 

  项羽看罢表文,厉声对子婴道:“尔祖赢政,掳六国子孙,害天下百姓,遗患于汝,汝今还有何话说?”子婴一听此言,知自己必死无疑,此时他毫无惧色,平静地对项羽说:“废关东六国,此乃吾祖始皇帝所为,非臣之罪。陛下必欲杀臣,臣亦无怨。只是咸阳百姓遭二世荼毒,已是不堪水火。”

 

  “今大王入关,咸阳百姓已获重见天日,大王就杀臣以雪天下之恨,唯望保存咸阳百姓,以服天下之心,臣虽死无憾,大王威德兼尽矣。”子婴话声一落,项羽就喝令英布动手,英布一剑刺死子婴。项羽同时下令:进军咸阳,屠城!范增急奔至项羽前阻挡说:“不可不可,刘邦入关秋毫无犯,今杀子婴已是群情汹汹,若再屠咸阳,民心尽失,天下不可图也。”

 

  项羽道:“我今率天下诸侯共伐暴秦,子婴是暴秦之王,为何不能杀?咸阳百姓齐声毁我,即为聚众叛逆,任其存留必为后患”。另外,关于秦三世子婴的身世,因其本身年代久远,同时秦三世子婴仅在位46天,对于他的就相对来说少些,甚至连他的身世都无从考究。对于秦三世子婴的身世现在学界中有不同的声音,那么,秦三世和秦二世是什么关系?

[!----]

  关于子婴其人,最先出现在《史记·蒙恬列传》中。秦二世即位后,与赵高狼狈为奸,先后杀死自己所有的兄长姐妹,又将蒙恬囚禁于阳周,日夜密谋,罗织罪名,欲害死蒙恬。面对腥风血雨的政治气候,这时,子婴出现了,他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进谏,劝说秦二世不可诛杀蒙恬。

 

  子婴说:“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同时对秦二世晓之以理:“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臣窃以为不可。”虽然秦二世最终没有听从子婴的建议,但这段情节足以说明,在当时的朝廷中,子婴肯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才能出众、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否则,惹恼了杀人魔王秦二世,弄不好就会有杀身之祸。那么,子婴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的身世为什么成为千古之谜?这一切都与司马迁的《史记》前后矛盾的记载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赵高逼死秦二世之后,“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而《史记·李斯列传》中却说,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这里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子婴为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另一种是子婴为秦始皇的弟弟。

 

  同样出自《史记》,究竟哪种记载属实?司马迁写《史记》时,大秦帝国灭亡已一百年了,这是司马迁的笔误,还是当时的司马迁也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所以索性将两种说法都写进去,任后人考证?对此,历代历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这样,大秦帝国终于在子婴手中轰然倒塌,子婴成为了毁掉大秦帝国的替罪羊。后世指责子婴,其实就是子婴当时除了投降,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向西逃窜,回到秦国发迹之地,以图东山再起。如果那样,其宗族也不至于被一锅端。但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设身处地回到当时的情景,行事精明的子婴未尝没有想到逃跑。

 

  刘邦兵临城下,派人前来劝降,子婴肯定也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为保全宗族,方才接受刘邦的条件,出城投降。但历史留给他思考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仓促之间,他哪里能想到,在刘邦后面还有一位势力强大且报仇心切的项羽?他如何能想到,此后局势发展到刘邦尚且不能自保,哪里还能顾得上大秦王室的死活?

 

  历史对子婴的记载虽然寥寥数语,但从子婴劝谏秦二世,到诛杀赵高,这一系列的举动,我们都能看出子婴是秦始皇死后,大秦帝国头脑最清醒,并具有高超的策略和才能的一位人物。但当时的大秦帝国已经是“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子婴“虽有周旦之材,”终也无力回天,最终身死国灭。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