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安禄山是怎么死的 他为何要发动安史之乱

历史
阅读:
2023-05-22 09:10:01

  唐朝的兴盛在唐玄宗开元盛世之后达到了顶峰,然而,这也是唐朝最后的辉煌了。提到唐朝的衰落就不能不提安史之乱,安禄山曾备受唐玄宗的宠信,然而最后他却用战争“回报”唐朝。为什么安禄山要发动安史之乱?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为何儿子会对他动杀心?据说安庆绪跟随安禄山起兵打仗,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深得安禄山的喜爱。

 

  可是不久,安禄山又娶了一个妃子段氏,生了一子叫庆恩,安禄山宠爱段氏自然就把对安庆绪的喜爱转移到庆恩身上,安庆绪本以为长兄已死,等安禄山一命归天,自己就可以登上皇帝宝座了,可是眼见安禄山把宠爱转移到庆恩身上,不禁嫉恨交加。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

  至德二载(757)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庆绪和严庄悄悄的来的安禄山的寝宫前,李猪儿按约定把他们引到安禄山的寝床前,揭开帐子,李猪儿拿刀刺向熟睡中的安禄山,安禄山大叫着醒了过来,骂道:“哪个家贼干的好事?”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

 

  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卒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那些值宿的宫女、太监虽然被惊动,但严庄拿剑指着他们,厉声说:“不许声张,谁要说出一个字,全家都不得活。”

 

  第二天早晨,洛阳宫中钟鼓齐鸣,文武百官齐集后,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即帝位,尊安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后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这样,死了好几天的安禄山又当了几天的太上皇,才被宣布驾崩归天,杀他的直接人是宦官李猪儿,背后是安庆绪。

 

  随后安庆绪继续攻打唐朝。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说起安禄山之个人,据记载,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读作亚历山大,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

 

  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商人。 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

 

  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

  那么安禄山为何会发动安史之乱?一些学者认为导致安史之乱的最大原因是天下势偏。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军力是外轻内重,以保证京师的安全。盛唐国土极为辽阔,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开元十年,唐玄宗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渐渐地节度使的权威日重,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的实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中期以来,精兵强将都镇守在边关。天宝年间,安禄山一人兼任三镇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且三地相。

 

  唐玄宗宠信番将图连,兵力强盛,一人独掌15万的兵力。与此相反,中央兵力则不到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动乱有着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唐玄宗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繁荣,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

 

  杜甫《忆昔》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岛岛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代的繁荣富裕可见一斑。唐代交通四通八达,玄宗在京城便可坐享江淮的丰富物产。这一切使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十分眼红。

 

  玄宗晚年耽于美色,长年不在洛阳,也给了安禄山坐大的机会。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以及更大的权力,便趁机发动叛乱。与此同时,社会在一片繁华的背后,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贫富两极分化的极端悬殊,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也给了安禄山之流以可乘之机。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唐玄宗怠于政事是导致这场政变的主因。唐玄宗,承平日久,以为天下太平,从此万世无忧,以“宴安骄侈”代替了“励精图治”。自改元天宝后,他“远正士,昵小人”,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

 

  唐玄宗还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明太祖朱元璋就认为:“昔玄宗内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当然,也有学者并不赞同以上观点,认为个人统治的得失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