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怎样夺得天下的 霸王项羽为何会败给他

历史
阅读:
2023-05-20 09:10:01

  曾经的刘邦和项羽比起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似乎刘邦永远也没有夺得天下的可能,然而历史就是在不经意中扭转。两人的性格和行事方法也许决定了两人迥乎不同的命运,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这点来看,楚霸王项羽的败亡似乎又是必然之势。

 

  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聚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秦亡。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派兵驻守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老城东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险如函,故名),以防诸侯入关。
 


 

  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歼灭秦军主力(参见巨鹿之战),取得诸侯上将军地位,实力雄厚。亦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项羽命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军不足10万,自料力量不敌,竭力拉拢项羽的叔叔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同年二月,项羽凭藉其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裂土分封十八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东)。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通过他们控制关中,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区。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确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期间刘邦屡战屡败,但是他能知人善用,同时有一股屡败屡战的韧劲儿,最后终于战胜了项羽。

[!----]

  楚汉战争历时3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名将韩信在战争中显示了其卓越的统帅才能。先还定三秦之战、再破代、攻赵、降燕、伐齐,最后在垓下全歼楚军,其还定三秦之战暗渡陈仓;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拔帜易帜;潍水之战以水冲敌、半渡而击;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韬略之丰富,用兵之灵活,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的光辉的篇章,亦为历代兵家所推敬借荐。回顾两人攻守之势相异的原因,其实他们的性格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当项羽和刘邦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时,项羽脱口而出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话,充满贵族气质,英雄气概十足,其口气仿佛皇位对他如囊中取物一样。刘邦的话则更象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两人的话也正好切合了各自的出身,项羽为楚国贵族,刘邦正好是一个流氓无赖。贵族由于高贵,可能就有两种性格,两种心胸。一种是非常宽容,一种是非常狭隘。

 

  宽容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我既然至尊至贵,也就犯不着排斥什么了。这就象汪洋大海,唯其大则无所不可包容。狭隘者的逻辑则是这样的:既然我是唯一的高贵,其余也就不是东西。这就像雪山冰峰,唯其高,什么也容不下。狭隘的贵族一旦贬入凡尘,就会处处格格不入。

 

  一旦由破败而发迹,又往往十分小家子气,他会把一切都归于自己的高贵气质和不凡的能力,不承认别人还有什么功劳。他会把一切都掘为已有,而不愿意与人共享。这种心态,在他自己是高贵,在别人那里是小气,项羽便恰恰是这样的人。同时,流氓由于卑贱,也可能有两种做派,两种德性。

[!----]

  一种是猥琐卑鄙,一种是豪爽大方。前者只能多半占些小便宜、当些小差使,或做些小偷小摸之勾当,出不了头也没想过要出头。后者则倘有机缘,便往往能成大业。第一,他们反正只是光棍一条,白纸一张,想什么也是白想,就不妨想大一点,比如弄个皇帝当当。

 

  第二,他们一无所有,一旦有了,多半是不义之财,或白拣来的,反正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也就并不心痛,不妨“千金散尽”,博得“仗义疏财”之美名;第三,他们自己一身是不干净的,哪里还会挑别人的毛病?自然特别能容人。何况他们是从最低层上来的,也最懂得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知道人们追求什么惧怕什么,要收买人心,总是能够到位。

 

  有此知人之心,容人之度,再加上豪爽豁达,出手大方,便不愁买不到打手,雇不到走狗,也不愁没人拥戴没人辅佐。一旦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更不难趁火打劫,乱中夺权。刘邦便是这样一种人。韩信早就从项羽的性格上看出他的失败结局。韩信对刘邦说,项羽这人吝啬,手下立功,却舍不得赏赐,官印拿在手里都磨坏了,还是“忍不能予”。

 

  同时,项羽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舍弃关中这样的战略高地不要,自己放逐自己,建都彭城。最后,项羽此人还没有摆脱战国时期的野蛮军事屠戮模式,“所过无不残灭者”,因此没什么人拥护,“天下多怨”,也就是说项羽缺乏支持度。

 

  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是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比较了解百姓疾苦和要求,一进关中就提出“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罪,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一切法令,作废!并宣称:“我领兵入关,全是为父老除害,绝不是为了侵占或欺凌你们,大家千万不要恐慌!”以此争取最广泛的群众支持。

[!----]

  还定三秦后,实行许多取悦于民的措施:把秦朝所建造的苑圃园池,通通改为农田,分给民众耕种;又赐民爵酒肉,安抚流亡,整饬吏治,恢复生产。在当时的情况下,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项羽性残暴,是个杀人如麻的魔王。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下令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杀戮,剩下的人都被活埋。

 

  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把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是继白起坑杀赵国40余万降卒后的另一桩历史大悲剧。项羽不仅杀敌人,杀俘虏,而且杀百姓。人民能支持这样的人吗?所以,民心的向背,是刘胜项败的根本原因。策略正确。在政治上,刘邦为义帝发丧,师出有名,掌握了主动权。

 

  在军事上,刘邦在彭城战败后,吸取了教训,调整了战略方针:在荥阳、成皋一线的正面战场坚持持久战,以牵制项羽的主力部队;在南翼,争取黥布背楚归汉,以削弱楚军而壮大汉军的力量;在敌人后方,利用彭越继续反楚,在楚军心腹之地游动作战,以牵制和分散项羽的兵力,减少汉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形成两面夹攻的态势。

 

  再派韩信北攻魏、赵等地,解除北翼的威胁,以孤立项羽。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方针颇为奏效。而项羽则相反,在政治上害死义帝,落下不义之名,又不注意团结诸侯王;在军事上迷信武力,只知强打硬攻,将主力部队长期滞留于正面战场。对此至死也不醒悟,还哀叹:“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善于用人。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先都是项羽的人,后来都投奔了刘邦。刘邦很有自知之明,他曾公开承认:论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的粮饷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获得天下的缘故。刘邦麾下的文臣武将多有建树,其中汉初三杰的功绩更是非同小可。刘邦有这样出色的、坚强的团队,正所谓“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好面子,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容纳不下英雄,四处征战只靠他一个人,与刘邦的团队单打独斗,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最后自刎乌江。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