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乐毅是哪里的人 他为何能打败实力强大的齐国

历史
阅读:
2023-05-19 15:10:02

  世人皆知战国有四大名将,即白起、李牧、廉颇和王翦。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将战略、战术和兵法发挥运用到极致,为后世所敬仰。然而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一代名将,他率领弱小的燕国,以神话般的攻势连下七十余城,几乎消灭了曾经与秦国并立的强齐,他是乐毅。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他的故事源于燕国的内乱,这一件事彻底改变了燕昭王的宿命。燕国的动乱实在是燕昭王的父亲的一时糊涂,燕昭王的父亲听信了奸臣的话,想要将自己的皇位传给相国之子。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随即发生大乱。齐国打着为燕国平定的口号就进入燕国,实际上却是做着偷鸡摸狗的事,齐国进去了燕国后就肆意掠夺。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和哥哥太子平死于这场战乱中,燕国被齐国洗劫一空,燕国差点被灭掉。燕昭王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本来是在其他国家当人质,在太子平死后,将燕昭王迎回了燕国。

 

  由于燕国的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和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在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了他,拥立公子职当燕王,秦燕结盟形成。燕昭王在赵国赵武灵王的扶持下,继承了燕国的王位,上台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后,便积极寻求燕国的出路。在经历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孝公的招贤纳士之后,经历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之后,燕昭王从这些事例中有所借鉴和吸收,燕昭王也想效仿秦孝公进行招贤纳士,而在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初燕国受到齐国的羞辱,燕昭王一心想要复兴燕国。

[!----]

  招贤纳士,是他的第一个复兴计划。这个计划是他在学习秦孝公,当年秦孝公就是凭借着这个招贤令得到了张仪这个人才,燕昭王也希望能够有所收获,于是也张贴出招贤的命令,但是却收效甚微。燕昭王便在天下征集有才之士,久久没有得到回音,燕昭王便去找郭隗,郭隗向燕昭王讲述了千金市马骨的故事,提出燕昭王要以诚心对待贤才。

 

  燕昭王听说之后,立刻就在郭隗的指导下,修筑了黄金台,招揽天下名士贤才,并且请郭隗到他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居住,燕昭王每天都会恭敬地去请教郭隗,就像一个恭敬的学生一样。最后,天下贤才都因此而来到了燕国,一时之间,燕国就成为了人才高地。

 

  乐毅也许是受到了燕昭王的感动,于是他由魏入燕,成为燕昭王的得力干将。他不仅在政治上为燕昭王提出很多意见,还在军事上帮助燕国率领军队,报了当初燕国被齐国凌辱的仇,虽然最后齐地未被尽取,但是其精神和功绩是值得赞赏的。

 

  乐毅是个还算是比较优秀的将领,却不能被称为杰出的军事家。纵观他一生,虽然率领弱燕攻占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却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理论体系,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应该说是没有的。而《乐毅论》也并非是乐毅关于军事作战的理论体系,而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撰写的一篇文章。

[!----]

  这篇文章写得就是乐毅带兵征伐各地的事情,后来王羲之抄写了这篇文章,因而名声大噪。“毅独率燕军攻占齐七十余城,惟莒、即墨未下。以功封昌国君。”自从乐毅花五年时间攻取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后,乐毅受到了燕昭王的嘉奖,燕昭王和乐毅两人共同携手将燕国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甚至一度使得燕国跻身强国。

 

  这两人之间君臣关系十分融洽,一时间也成为了天下贤才明君仰慕的对象,可惜好景不长,燕昭王一死,燕惠王即位之后一切都变了。太子继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喜欢乐毅,正好即墨城的守将田单给他们君臣使用了反间计,说乐毅没有拿下最后两座城是为了收买民心自己当齐王。

 

  燕惠王一害怕,就派大将骑劫去接替了乐毅,乐毅害怕自己回国后被害,就逃到了赵国去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句著名的管理名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燕昭王做到了“用人不疑”,所以乐毅为他攻取了七十余座城池;燕惠王却对乐毅疑神疑鬼,结果使乐毅无奈出走,导致全盘皆输。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推心待士”就是指对任用的人才要推心置腹,要充分信任下属、并且让下属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这样下属才能死心塌地地为你效力。燕昭王和燕惠王对待下属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不同结局,是一正一反两面镜子,值得每个领导者反思。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