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古代人用什么灯 除了蜡烛是否还有别的选择

历史
阅读:
2023-05-10 18:10:02

  古代人晚上除了蜡烛之外,还有什么样的照明工具呢?亦或者说,古代用不起蜡烛的人家,晚上用什么来照明呢?
 


 

  古代是用什么照明的--古人用什么照明?

 

  1.远古的照明是从火开始的,北京猿人洞中,发现过大量的灰烬堆积,五十万年前还没有灯,只能采用火光来照明。当时,火不单是为了照明,还可用来烤熟食物、取暖等。

 

  2.随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出了“炬”、“燎”、“烛”。汉代时称作“镫”后简为“灯”。灯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古代最著名的灯是宫灯。

 

  3.夜明珠。不过这是身份象征了,照明有点奢侈,就算古代皇家也是少有收藏,古代也少有皇室使用。

 

  4.萤火虫。囊萤映雪中就有它一个故事,以前穷人家照明有时就捉萤火虫用薄布蒙上去,可以用一个晚上,不过萤火虫都死了就是了。

 

  5.其他能照明还有古代特制的烟花(但好象主要是庆祝功用)、打铁火(称打礼花,也是节庆才用,很危险)、丹药(通过服用一些偏方丹药,一定时间后,晚上夜视能力加强,甚至发光,这在某些盗墓小说里写到,不知是否确实)。
 


 

  古代是用什么照明的--古代灯具演变过程

 

  古灯,是古代以燃料燃烧所形成的火焰作为光源的照明工具,包括火炬、油灯和烛台。

 

  豆形灯是我国最早的定型化的灯具,其材质是先陶后铜,出现的时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对照明器具的普遍的称呼是“烛”,指火炬,也就是通常说的火把。

 

  蜡烛产生于西汉兴盛于晋代。是用蜂蜡制成中间有灯芯的柱状照明器具,要配合烛台使用。蜡烛和油灯的区别是:前者的燃料是固体的,而后者的燃料是液体的。

 

  宫灯——古灯公主。宫灯,南朝已有记载,既是照明工具,又是建筑装饰艺术品,主要是指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各种图案的彩绘灯。

 

  汉以前,正是以柴禾做灯烛,所以称“烛”为“火”。《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和齐景公饮酒,“日暮,公呼具火”。清人俞樾《茶香室续钞十四》说到韩翃诗“日暮汉宫传蜡烛”,注曰:然烛之用蜡,不知起于何时,古人之烛或用麻或用木蓼或用胡麻或用脂膏,并无所谓蜡烛。漫长的夜晚因为有了烛火,而可以夜饮聚会读书写字。《古诗十九首》里感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试想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你去参加一次宴会。到了主人家,好客的主人,殷勤告诉你,你认识的某某在哪。你不会奇怪为何这里黑灯瞎火,这是因为燃烛火大烬多,怕有危险,又不干净;再说除非大贵之家,也会觉得太过靡费,而且还得有人手里拿着烛火,这可不是什么轻省活儿,要随时用碗接着落下的灰烬,还要准备燃尽了加薪。直到所有人来齐了,开始上菜了,主人这才叫人燃起烛火。手里拿火的人要坐在屋里的一角,保证不妨碍客人行动,也比较安全。举火之人,不饮酒不唱歌,以免引发火患。曲尽星稀,酒阑将散,主人想留客再饮,便藏起灰烬,拿着还没有点燃的烛火敬客,显示自己的诚意。

 

  《史记·孟尝君传》里,这位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请客夜宴,“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大概好客的孟尝君是怕烟火熏到客人,所以让一个人遮挡一下,没想到引起了误会,那位误解了的客人更是搭上了性命,不过于孟尝君,好客之名恐怕又进了一层。

 

  若是大的环境里,比如天子议事、重大节庆,则用大烛庭燎。《明皇杂录》说:“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庭燎的制作,是用芦苇做心,用布缠绕,灌入蜂蜜,布的外面也涂上蜂蜜。这样不但质地坚硬,而且也耐久,不像火薪烧得太快。然而燃烧起来,味道闻着定然不雅的很。

 

  在室内,就只用小烛,燃烧得很快,随时的准备添薪。只是若逢盛夏,屋里火烧着,热燎燎得岂不是火上浇油?故而古人习惯夏天在室外纳凉,月明星稀之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当是何等美事啊!

来源:今日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