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发表封面文章称,在之前的科技革命中几乎未受影响的银行业也将面临颠覆。但由于银行与经济之间关系密切,这一过程或许会面临很多风险。不过,整体看来,这样一场革命性的颠覆依然是利大于弊。
以下为文章全文:
过去二十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目睹了数字服务给经济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打车、电影、小说、面条、就医、遛狗,几乎任何事情都都可以通过点击屏幕来完成。
从零售到造车,再到媒体,各行各业的巨头都在遭受初出茅庐的竞争对手挤压。然而,有一个行业却始终没有被颠覆,那就是银行业。在富裕国家,在银行网点排队办理业务成了家常便饭。当你存取支票的时候,依然要像19世纪那样盖章确认。
然而,我们本周的特别报道却揭示出这样一个现实:科技终于要颠覆银行业了。在亚洲,支付应用早已融入10亿多人的日常生活。在西方,手机银行也逐渐达到变革阈值——49%的美国人在手机上使用银行服务——而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
苹果在3月25日联合高盛发布了一张信用卡。Facebook也计划推出一种支付服务,方便用户购票和结账。
由于银行不是普通公司,所以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堪称深远。百视达因为科技变革而黯然落幕或许并无大碍,但如果受害者变成美国银行,再来谈论此事恐怕就不会如此轻巧。
这不仅是因为银行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万亿美元的资产。利用“期限转换”的复杂技巧(将你可以随时支取的存款转换为长期贷款),他们可以使储蓄者推迟消费和投资,使借款人能够推动其迈步向前。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银行陷入困境,经济就会萎缩。这一点已经在2008至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银行家和政客可能会试图抵制科技变革。但这却是错误的,因为科技变革可以催生更精简、更便利、更开放的金融系统,由此带来的利益显然远超风险。
由于创业者遭到各种监管政策的阻挠,银行业在迎接智能手机变革的过程中已经姗姗来迟。而且,自金融危机以来,西方银行一直忙于修复资产负债表和老掉牙的成本压缩计划。然而,迟到总比不到好。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正在相继涌现。
在亚洲,支付应用与阿里、腾讯和Grab等公司提供的电商、聊天和打车服务捆绑在一起。这些支付网络与银行关联在一起,但却都在竞相争夺客户关系的控制权。在美国和欧洲,大银行仍然或多或少地掌握控制权,并且都在努力提供数字产品——摩根大通可以帮助用户在五分钟内开立存款账户。
然而,威胁迫在眉睫。不需要承担分支机构成本且只能在手机上使用的 “新银行”,正在蚕食传统银行的客户群。像PayPal这样的支付公司虽然也在跟西方银行合作,但却有望攫取更大的利润份额。外汇和资产管理等利润丰厚的小众市场也遭到市场新秀的无情颠覆。
变革的步伐将会加快。年轻人不再跟父母使用同一家银行——英国18至23岁的人群中有15%使用“新银行”。苹果和亚马逊这些广受信任的科技巨头是发展大型金融机构的天然选择。美国最大的四家银行每年花费超过250亿美元来完善应用,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并更加巧妙地学习数据挖掘方式。去年,风险投资公司向新兴金融公司投资了370亿美元。
科技变革可能带来巨大的利益。随着分支机构关闭、大型机系统退役、官僚机制淘汰,成本应该会下降。如果全世界的上市银行将开支削减三分之一,相当于为全人类每人每年节约80美元。
2000年,荷兰人均银行分支多于美国,但现在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糟糕的服务会有所改善——使用聊天应用向朋友汇款比通过银行进行现金转帐更加容易。这套系统将在资本分配这项最重要的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更加丰富的数据将让银行承担目前困扰承销商的各种风险。欺诈更容易被发现。降低成本和社交媒体的民主化效应将使更多人更容易获得融资。也将有更多拥有优秀创意的企业可以更快获得贷款,推动业绩增长。
然而,变革也带来了风险。由于金融体系与经济深度融合,所以创新往往会产生动荡。1950年诞生的信用卡彻底改变了购物行为,但也引发了美国的消费者负债文化。证券化在20世纪80年代润滑了资本市场,但也助长了次贷危机。
此外,谁将最终赢得今天的战斗还是个未知数。以反乌托邦的思想来设想,权力可能变得更加集中,因为一些大银行将学会像社交媒体公司那样无情地利用数据。试想:如果把Facebook与富国银行融为一体会出现什么情况?那就可以预测和操纵客户的行为方式,并能利用专有经济数据来挤压竞争对手。
另一个反乌托邦的设想则涉及到分裂和不稳定因素。银行的储户可能向未经考验的新银行流失,导致其资产和负债之间的不匹配,从而导致信贷紧缩。如果银行客户通过技术或支付平台进行交易,银行最终可能会拥有巨额资产负债表,但却无法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如果他们因此变得无利可图,那就可能破产,导致抵押融资和吸收短期储蓄的工作完全由资本市场来承担。这就会引发动荡。
为了安全地利用科技的各种好处,政府应该让消费者自行控制自己的数据,保护隐私,防止公司囤积信息。有利于创新的监管措施将有所帮助。2017年,该行业每9分钟就会面临一起值得警惕的监管事件。
政府应该将整套系统的安全缓冲保持在今天的总体规模(全球银行持有7万亿美元的核心资本)。如果行业新秀资本充足,中央银行可以为其充当最后贷款人,在风暴来临时提供庇护。
银行业的肮脏秘密在于它的落后、低效和顽固不化。然而,银行业拥有强大的游说力量。当它关闭分支机构并展开裁员时,客户、政客和工会都会怨声载道——德国最近有一起大型并购就是因为这两项原因而失败的。
监管机构喜欢与几家大公司打交道。问题在于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生产率提升乏力。而在金融业掀起智能手机革命则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传播利益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