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彻底火了。豆瓣评分9.3,腾讯视频平台上的评分更是达到9.5,创造了今年历史类纪录片的最好播出成绩。
这部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五集纪录片,延续了央视纪录片一贯精致典雅的拍摄手法和考究严谨的科普人文性,以日记、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访谈为载体,生动再现了西南联大从学校筹建、搬迁、选择校舍、正式建成,到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等一系列历程。
为更好地将那些属于西南联大师生们的青春与热血通过荧屏传递给观众,《西南联大》纪录片总导演徐蓓前后用了两年时间,走遍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了49位西南联大学子,听他们讲述当年西南联大的辉煌与艰辛。“除了对大师的敬仰和向往之外,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坚持——安静地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徐蓓导演谈到。《西南联大》纪录片揭开西南联大厚重历史的一角,在民族危难当头,西南联大学子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书写着青春与家国情怀,保存住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血脉。
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中华文化根基,延续高等教育的薪火相传,由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这三所著名高校合并成的战时临时大学从沦陷了的平津一路南撤,抵达云南,最终合组为这所传奇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左起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战争的威胁和拮据的生活,无法遮挡这所战时临时大学所散发出的文化光芒。在办学的8年中,西南联大毕业学生3000多人,出现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及上百位人文大师。而随着三所高校的复原回归,这个仅存在了8年的西南联大,终于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
时光飞逝,昔日辉煌的西南联大已成历史陈迹,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联大学子也敌不过岁月的摧残。在参与纪录片采访的校友中,最小的已经有90岁高龄,当这些亲历者逐渐老去,如何让现在的年轻群体能够了解、铭记这段历史,如何能够让西南联大精神继承和发扬,便成了当务之急。
岁月如歌,带来的不仅是历史的变迁,更为我们留住历史足迹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与思路。借助传统的文字、影像技术来记录历史是我们接触历史的重要途径,而对于适应了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的年轻群体来说,他们则更希望通过那些带有科技感、能够双向互动的方式来回顾历史、传承精神。因此,对于史实的还原,也得做到与时俱进。
忠于历史,才能还原历史。一群来自百度的年轻人,用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去尝试一种全新的历史传承思路。在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百度发布了《百度AI追寻:未消失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数字复原项目。
(手机百度APP扫描AR图形走进西南联大复原校舍)
百度利用技术的力量,将当年由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原貌1:1数字复原展现,通过AR、VR等场景交互方式,将西南联大旧址呈现在百度app、百度百科中,供用户实现与西南联大校门、纪念碑、720°全景看校园等交互,巧妙地将文化遗产保护和技术创新创意相结合,给用户带来沉浸式漫游体验。
用技术传承,让公众“隔空走进”西南联大
在技术实现过程中,对于如何忠实还原西南联大旧址旧貌,又能赋予记录方式以新时代气息,成为了百度西南联大数字复原项目必须攻克的难关。为了让西南联大数字复原项目最大限度的贴近历史,百度团队邀请梁思成关门弟子、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郭黛姮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经过数月严谨考证,对193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修建而成的西南联大新校舍北区124.45亩旧址,按照1:1比例进行了完全的数字化重现。
从西南联大历史真实影像资料收集,到使用百度大脑AI技术完整复原西南联大,这群来自百度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践行着用科技赋予温暖的口号,接下了这沉重的历史交接棒。用科技珍藏和传承不朽的精神遗产,复原西南联大,唤醒璀璨校史,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青年人汲取前辈的精神养分,长存“中兴业,须人杰”的使命感,传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精神文明的火种。
越是艰难,越见风骨。在那个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正是因为有西南联大这群有信念、有理想的斗士们,不畏条件艰苦,执着于学术研究,守护着国家文脉,播散着知识的种子。那种浩然之气、那种铮铮铁骨,无不感染、激励着现代年轻人在钻研学术、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勇敢面对人生挑战。
与时间赛跑,为老校友“搬回”西南联大
曾经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怀揣救国之志的联大学子正在逐渐老去,他们对母校的怀念之心却在与日俱增。想回母校看看,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当众多平均已是95岁高龄的老校友戴上VR眼镜,对着虚空伸出双手,重新回到洋溢着爱国情怀、播撒着知识种子的西南边陲,那一场场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似乎让那些因时光流逝而日渐被遗忘的热血再次燃烧起来。
(西南联大校友林宗棠体验百度VR漫游)
时光转瞬即逝,历史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成就,更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百度借由技术与时间赛跑,通过AI技术还原那些关于西南联大的青春与回忆,将“冷词”铸成一股“热血”,这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发扬,更是对精神文明的最好传承。
西南联大虽成往事,但它从未走远。在历史长河中,期待有更多“西南联大”被人们所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