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对外宣布完成了2.7亿美元的E轮融资,知乎周源表示,这笔钱将用于AI技术和商业化的发展。
AI技术暂且放到一边,对于一个以深度内容为核心价值的平台,要同时把“商业化”做好,确实比较难。一方面,平台要做好内容,就要避免以流量为导向的运营和营销,而流量恰恰是平台商业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实现商业上的多元化,就不得不面对“内容被流量稀释”之虞。这也正是知乎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其实,从几年前开始,知乎对商业化就开始了探索。在这条路上,知乎很小心,也极为谨慎。产品该以怎样的节奏放开?如何让品牌内容与平台内容形成更好的融合?这些是都是关键问题。
就目前来看,知乎商业化交出“成绩单”,无论对于资本、用户,还是官方,都还算满意,并且,从最近知乎透露的信息来看,知乎商业化已有大步迈进的姿态。
2016年,知乎商业化采取的是独家代理模式。这一时期,可以看成是知乎商业化的探索阶段。要想让平台与品牌之间形成连接,从而推动商业化进程,仅有广告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回头来看,知乎也是这么做的,其商业矩阵包括线上线下,从平台到App。
知乎的做法是先撕开一条小缝,当模式和反馈达到满意后,再逐步扩大。显然,对于追求速度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这种做法确实较为特殊。互联网中不是句话:慢,是互联网最大的敌人。
或许,从知乎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有待商榷,知乎商业化2017年的收入达到了2016年的5倍。让人想不明白的是,知乎这么一家“慢公司”,是怎么实现翻倍增长的?
其实,准确来说,知乎不是慢,而是有点“螺旋式”增长的意思。从表面上看,其似乎在故意“绕远”,比如用机制遏制“流量”,杜绝“段子”等能快速刺激增长的内容形态。但实质上,知乎是在构建广告场景。
众所周知,平台的商业化,场景都十分关键,举个例子,你在垃圾桶旁边看到一个冰激凌的广告,即便是再诱人,这样的场景也很难勾起你的食欲。因此,可以推测,知乎的意图,是希望品牌的广告或营销能在众多优质内容中脱颖而出,目的是让用户能深度沉浸。
这种做法很难去判断孰优孰劣,可能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毕竟大开大合也能做出效果不错的营销。当然,知乎在商业化上还是会给予品牌一些特殊工具,如“机构号”,“品牌提问”、“亲自答”等。
从去年7月开始,知乎开始了商业化团队的组建。说实话,无论是从速度上,还是体量上看,都能看出知乎对商业化团队的重视。仅仅一年的时间,知乎商业化团队就成为了一个超过400人的大团队。
并且,知乎商业化拥有着独立的产品、技术、研发、策划、销售团队等。咋听之下的第一反应是,组建这么大一个团队,真的有必要吗?但回头一想,知乎这么做,其实有着比较深层的目标。
首先,知乎商业化团队的高完整性,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在执行时,上下一致和快速反应大,大大降低内部沟通成本。例如,独立的产品、技术、研发团队,让知乎在商业合作过程中,能够为品牌投放内容的稳定运营提供良好的后台保障。而知乎的策划、销售团队,则是由一批对知乎有深刻了解,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为品牌主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知乎营销建议。
可以说,知乎这一做法同时也可以视作对商业化的战略重视。知乎对于商业化的态度,不仅仅是将其视作一个“盈利渠道”,而是与社区运营拥有相等权重的业务版块。
从效果上来看,虽然一年时间,但知乎商业化团队的组织架构开局打得还算不错。2018年上半年知乎商业化的收入已经超过2017全年。
就目前来看,知乎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开始尝到甜头。用户大体量的激增,资本的加磅,都将为商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关键在于,知乎将如何挖掘用户增长所带来的商业化潜力。因此,可以预测,在未来,知乎的布局并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深度耕耘”,探索更多可能的商业化可能,充分撬动亿级用户体量的商业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