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期,一些互金平台相继暴雷,在全行业流动吃紧的情况下,即便是合规性更强、资产质量更好的头部平台,尚且要面临一次信任大考
我记得在《权力的游戏》第七季里,为了防止夜王日益壮大威胁中原,雪诺带人长途奔袭到关外去抓一只异鬼回来,只是为了提醒满朝权贵要团结起来进行抗战,结果反而被不计其数的异鬼围困,身陷冰原大地,迫使女主带着三只龙前来搭救,反被夜王杀死其中一只龙,这只龙也就成了夜王的坐骑,并用龙焰破坏了靠魔法保护的城墙,黑暗势力得以长驱直入。看到这里大家恍然大悟,夜王这么多年按兵不动,原来就是为了等这只龙。
这就是因为害怕一件事情,做出过激反应,反而让这件原本不会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在经济学里,描述这种现象的名词叫「预期的自我实现」。
近期,一些互金平台相继暴雷,在全行业流动吃紧的情况下,即便是合规性更强、资产质量更好的头部平台,尚且要面临一次信任大考,对于处在腰部水平的平台来说,各项实力没头部平台那么强,但也不至于像尾部平台那么差,本来并不会出事,但也会招架不住用户的提现,这同样也是一种预期的自我实现。
用户非理性地提现加速了尾部平台清场,这就更加印证了用户的猜疑,于是又有更多人也加入了提现的队伍,这种效应会形成了一种循环,周而复始,范围逐渐扩大。这就是我们近期看到的互金行业的一大现象。
非理性提现非但不会缓和事态,反而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原本运营良好的平台也受此牵连。
虽说并非所有人都能像巴菲特那样「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但至少,我们不应该一味地盲从,而需要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动作。
真正的P2P并不存在挤兑
先来说说挤兑是怎么一回事儿。
金融领域由于有乘数效应和杠杆的存在,如果遭遇集中性提款,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这是银行业普遍面临的事实,所以才会有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指标的限定,来防范挤兑发生。
防范流动性危机,也是央行最初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充当「最后贷款人」这一角色。
银行尚且面临流动性风险,更别提新生的P2P行业,不像大银行多是国资背景,实力雄厚,新兴的互金行业信任关系更加脆弱。尽管如此,其实P2P行业和商业银行有着本质不同,P2P本身是一对一的借贷关系,反而不存在挤兑的空间。
作为信息中介,P2P平台是居间方,承担的是撮合成交的角色,借贷关系是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的事情,受到法律保护。
在法律上,不管在任何时候,出借期限没结束,除非提前转让债权,投资人都没有理由找平台要求「提现」——这是通过平台撮合产生的的出借行为,我们需要理解这笔钱,不是存款,也不是理财。
在合同没有到期之前,投资人去找借款人要求提前还款,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这就意味着,P2P行业,本身其实并不存在挤兑。
真正容易出现流动性问题的环节是债务转让环节,有人想提前退出,就会把债务转让给下一个人,但如果没有下一个人接盘,这件事就停在这里了。在到期之前,想退出的人没法提前退出,但这个过程中平台方并没有违约,只不过是之前为用户提供的流动性便利消失了,这仍然算不上逾期兑付。
总的来说,P2P行业不应该受到挤兑困扰,除非,有些P2P平台并不是真正的信息中介,没有严格按照监管规定去做业务,而是通过自我担保、份额拆分、期限错配等形式逾越了信息中介的本分。
所以,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于P2P模式的问题,而恰恰是很多平台没有坚守P2P模式,私自涉足了很多违规业务所带来的问题。
据证券时报引述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近期一系列事件,核心症结是因为在合规备案期内,平台不能再通过发行新增标的,去承接以前期限错配的资产;老的资产又没有到期退出,投资人如果一赎回,平台就只能拿自有资金垫付。没有现金流的,就只能垮掉。
我总结了前段时间出问题的平台的共性,一方面,他们普遍利息偏高,现实经济环境中,并没有企业能支撑如此高的利率,所以和高利率相伴随的通常是假标、自融和借新还旧;其次,在运作模式上,他们大多并没有严格遵守监管关于不能设资金池、不能搞期限错配的要求,并没有做到借款人和出借人一一对应。这两类平台,一类本身就是骗子,一类本身模式有问题,的确经不起风吹草动。
我甚至可以更加确切地说,目前但凡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通常是某一类严重依赖新资金进入才能让老借款人实现提现退出的平台,我的论断是,他们大多并不是真正严格合规的P2P。
现在正是伪P2P集体倒掉的时候了。
P2P模式本身成立吗?
从逻辑上,应当是成立的。
我们都知道,由于传统金融体系的金融压抑效应,国有企业享受信贷资源的优先权,一边是中国庞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合理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过低的利率让广大民众投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把相对次级的融资需求和相对敢冒较高风险的债权人相对接,理论上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这就是P2P存在的根本性土壤。
这其中,风险的把控就变得尤为重要,无法从银行借到钱的那一部分人本身的确在资信状况上存在一些不足,他们大多很少甚至没有征信记录,整体经济实力也要比银行客户弱一阶,但这样的人群在中国多达数亿,说的直接一点,他们就是过去银行看不上的群体。
互金行业依赖为这个人群服务而获得利润,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且,如果不是互金行业的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其实并没有太强改善自身能力的意愿,也就不会出现眼前的景象——互金行业辛辛苦苦用烧钱营销培养出用户习惯、积累出用户数据,结果就在监管一声令下,把市场拱手交给传统金融机构,后者也学会了互金的很多打法:转账免费、发展在线信贷、尝试用大数据进行风控。
很多人用这几年的乱象来指摘互金行业,我的观察是,由于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之外,新造了一根连接中高风险借款人和中高风险偏好投资人的管道,相当于另立了一个新体系,「新」就意味着在最初,这是缺乏规则的,法律也处于空白地带,反而是谁更激进谁就能做大,做大才能获得资本市场的信任。
于是,在那段野蛮生长时期,很多平台敢给更高利率给出借人的,敢借钱给资质更差的借款人,才积累了重重隐患。这仍然是大干快上的心态导致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资本的催熟助长的问题,而并非P2P模式本身。
随着监管介入,洗牌期开始,缺乏风控能力、技术能力和品牌能力的弱者正在退出这个市场。而具备这三者的平台,其实并不需要担心挤兑,因为他们玩的不是高息揽储、借新还旧的资金池游戏。我们不应该因为市场上存在少数骗子和不合规的玩家,就抹杀整个互金行业的价值。
很多人问我,互联网金融还有没有未来?我在想,我们还能适应没有移动支付、没有在线信贷的日子吗?我觉得,答案是不能。
既然回不到过去,那就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