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谷歌VS亚马逊,物流业务天平向前者倾斜)
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京东在6·18期间创下200亿美元销售纪录的同时,也获得了谷歌5.5亿美元投资。有了谷歌的资本和技术背书后,京东将有望超越其一贯的效仿对象——亚马逊。
从市值来看,亚马逊目前市值已接近8500亿美元,京东市值不到600亿美元。虽然市值相差十多倍,但京东平台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交易额已经突破万亿人民币,并且开始盈利。更为重要的是,两家公司都在物流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
截至2017年初,亚马逊在美国拥有物流配送中心、生鲜仓储中心、地区分拣中心、配送站等设施总共超过200处,总占地面积近9000万平方英尺(约860万平方米)。这几乎与美国传统实体零售巨头沃尔玛在美国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当。而在截至2016年6月的数据统计中,京东的物流仓储中心总面积为520万平方米。双方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虽然京东和亚马逊都非常重视物流仓储,不过相比而言,亚马逊更加重视仓储,而京东则自建了从仓储到“最后一公里”的整条物流体系,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备供应链、快递、快运、大件、冷链、跨境、客服、售后八大科技物流产品的企业。
一位中国传统快递业巨头高管向笔者表示:“亚马逊的仓储目前是全球第一的,但是仓储以外的物流运输完全依赖于美国邮政、UPS和FedEx等第三方公司,所以屡次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炮轰。”
刘强东曾在京东股价遭到质疑时回应称:“当我们投资垂直整合的物流网络来创造价值和规模经济时,也听到了很多批评,但历史证明,行业的确在向着我们设想的方向发展。”
尽管京东GMV4年增长了10倍,不过相对京东万亿成交额,京东的利润却极其低,净利润率不到0.3%,自营业务的毛利率增速也一直保持低位增速,因此被诟病“规模却不经济”。与此同时,京东还在不断加大物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支出,从而导致其成本上涨。
这时谷歌的注资就是雪中送炭。笔者认为,谷歌入股后,京东的国际化步伐将会更加坚定,而且会在技术方面有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长期以来,京东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视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过自从京东大规模投资技术,比如动用了无人机和无人送货车以来,这种劳动密集的形象发生了质的改变。“京东生鲜”作为第一批的运送商品也说明京东冷链物流网在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上完成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不过,京东在励志转型为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的同时,服务业务的占比还有待提升。今年一季度,京东服务业务占比为8.6%,相比之下,亚马逊服务收入占比高达38%,规模近200亿美元。
亚马逊的服务收入来源广泛,其中向第三方卖家收取服务的占比最高。根据TheStatisticsPortal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第三方卖家贡献了亚马逊平台上52%的交易额,创历史新高,卖家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亚马逊的高端会员Prime注册用户的增长也非常迅猛,目前已经突破1亿。在围绕Prime会员提供的服务中,亚马逊提供的配送服务(FBA)一直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亚马逊向卖家收取履约费用和存储费用,并允许符合条件的商家将商品存放在自己的仓库,然后由亚马逊负责发送。
该服务有利于多方。对卖家而言,接触到了更加优质的Prime会员用户,提升了销量。同时,由于使用了自己的仓库,商家的物流成本也有大幅降低,亚马逊也缓解了自身的仓储压力,并且赚取更多配送费用。
在亚马逊的体系内,物流、会员、广告等多项业务相互交织、支持,不断衍生出新的业务形态,拓展利润来源,这些都能给京东启示。
京东目前8.6%的服务收入占比相当于亚马逊2009年的水平,亚马逊用了近10年的时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38%的水平。而以中国电商的发展速度,京东想要超越亚马逊也并非遥不可及,服务业务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况且凭借谷歌的助力,京东有望在全球范围构建起一张物流网,与亚马逊形成对抗局面。